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业足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建业足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孙权,中国唯一的一个“大”帝――吴大帝,孙权的谥号是“大”,庙号“太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成为一方诸侯。
这一年,北方发生了官渡之战,也就是说此时的天下仍然是群雄割据之时,孙权最终能够三分天下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公元208年,孙权命周瑜在赤壁迎战曹操,周瑜以火攻大胜,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蜀地。
公元222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
我认为,孙权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对江南的开发,并开创了南京的六朝时代。
从此,江南开始崛起,虽然距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还很遥远(要到宋朝),但基础是孙权打下的。
其次,是持续剿灭和安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百越之地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他于危难之下,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
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
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州称帝,国号为吴。
后迁都建业,现江苏省南京。
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纵观孙权一生,我觉得孙权是个很牛的人。
对于这个人,历史上评价还是不错的,我们从几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便可窥见一二。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其中有这么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意思是说,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建安十八年,三国的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
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
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 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
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就得像孙仲某一样,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
后来,孙权得知曹操一番话后,回去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
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见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自从孙权的哥哥孙策死后,他便掌管江东大权。
作为一方雄主,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孙权有着曹操的用人水准和大局观,又具备刘备的隐忍气质,其人生轨迹有如勾践再生一般,也是在危局中生存发展,但能同患难却不可同富贵,后期不少诸如陆逊这样人才因其猜忌被逼死或处置,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孙权这个人想必刘备而言,势必刘备要逊色一些的。
我个人感觉他不如刘备。
刘备从无到有,很不容易。
而孙权只不过是继承父兄家当罢了。要说后期的功绩也是东吴四英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功劳。
孙权虽然打仗很渣,但善于识人用人。
当然,其实曹操刘备孙权这方面都不差,所以说文人对孙权评价高,但对曹操刘备也不低。刘备诸葛亮的三顾茅、庐鱼水君臣关系更是被历代都推崇之至。
所以说,孙权这个人,历史上评价也是颇高的。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个人认为孙权这个人其实挺悲剧的,主角光环几乎没有,人物上所着笔墨相对来说也不多,内政和外战基本没有什么建树,执政环境不稳定也是他“先天不足”的一方面,三国分立他主一方,可是能力上却差强人意,底子也薄,纷争也多,注定了他至多也就是个守成且守成尚且不易的命。孙权当感激蜀国联合赤壁之战,巩固了孙氏集团的统治地位,否则后续执政稳定性还真不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那只是光鲜的一面,败絮其内的事当真不少。如果非要说他武功上也有建树那也只能说是知人善任吧。
孙权的生存之道
首先肯定,孙权的生存之道始终如一,他本人比别人更了解自己手里有什么牌可打,当入手就是一把烂牌的时候,你让他开疆扩土那就稍扯了,生存才是第一位,外贼不能不防但是内部纷争若起,自己死的更快,东吴大家庭可绝对不是铁板一块,臣子们的能力也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即便显现了能力,他还敢再用么,那会破坏平衡之道,一旦被打破他自己也是风中残云,随时皆可幻灭。
孙权的执政基础
孙权的底子如何,上文说了,就是一把烂牌,孙氏一族本来就是残存之部,靠武力“年轻掌管一带”这就注定了人心向背,老百姓刚刚被战火荼毒,并且原势力部署中大都江东人士,你孙氏横扫一片,从上到下都不会有人待见的,天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统治才能淡化这种仇恨色彩。
自家都不安生。如果不是他的兄长孙策死的早怎么轮都轮不到孙权继位,这不光大家能看到这个问题,人家孙家本家也能看到,这就有了以后的权党之争,所谓的孙权仁善那是相对孙策的暴虐来说的,可是孙策后期也开始转变了,只不过前期需要高压手段罢了,所以说这个仁善是不得已顺势为之,自己根基不稳再施行暴政,那可真真离死不远了。武力方面,孙权是死也比不上孙策的,没有可比性,文治方面孙权未必就比孙策强。
孙权的外战方面
真当的起“外战外行”这四个字,不过有一点这锅不能孙权一个人背,有点沉重呐,被后人吹的不要不要的周瑜周公瑾在打黄祖的时候可还或者呢···没见他能怎么样。和蜀伐魏的赤壁之战奠定内孙权的执政地位,即便是孙权的嫡系,都不屑于“大业”之说,一笑而过,而在赤壁之战后,堵住了一干人的大嘴。孙权地位稳了。
吕蒙、孙皎、蒋钦、潘璋四将,可圈可点,把荆州给孙权抢回来了,但是在大瘟疫中,四将死了仨,这是要毁孙权的节奏。
孙权一直不大敢启用江东氏族,原因都懂的,但事至如今真的没有办法了,以战建国、以战巩固权位,如果本地江东氏族在这方面压过了他,那他就岌岌可危了。比如说后来的······陆逊,陆逊就是本地派的代表,大胜之后,孙权的地位就有松动的现象,这点孙权和陆逊都心知肚明,斗争一辈子。
从哪儿以后,大家看着头晕的倒行逆施,检校案,太子失宠,两宫争衡,夷洲,公孙,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了把被陆逊动摇了的执政基础扳回来,但大势已去如何才能如愿。孙权与陆逊的外和内争也贯穿了陆逊的一生。
对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是安稳型守成派,如果你给他打好了底子,让他安安稳稳的登基那么管理国家还是可以的。
多谢耐心看完 期待您的关注
孙权,字仲谋,汉族,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卓越的政治家。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后裔。
孙权父亲战死后,孙权经常给哥哥孙策出谋划策,而且十五岁就做了县长。孙策死后,孙权临危受命,继任江东之主。任用贤能,挽救江东危机,保住了父兄基业。孙权没有辜负父兄的期望。他知人善用,稳固了江东,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历史对孙权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领导风格
孙权做为一代君主,知人善用,还能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吴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曹丕),是其略也”。虽然有溢美之词,但概括的非常全面。
二、开发江南
孙权掌权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实力。他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免除民役,注意兴修水利。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建业(今江苏南京)原名秣陵,最初一小县而已,因孙权定都建业并开凿运河而成为现如今的大都市,成为六朝古都。
由于孙吴政权立国于江南,所以对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有重大进步意义。
三、文人墨客对孙权的评价。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
王夫子: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
毛泽东: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仲谋。
总之,孙权统治中国南方地区五十三年,长达半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中是不可被忽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业足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业足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