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朝鲜再向韩放飞气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朝鲜再向韩放飞气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有部分清军还是有冷兵器,但主力军队不但实现完全的火器化,而且武器还颇为先进。
也就是,八国联军时代,很少存在单纯使用大刀长矛的清军士兵。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也就是八国联军的40年前,通过八里桥、通州和大沽口战役,当时满清将军都认为,冷兵器对付不了洋枪大炮。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经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开花炮弹,野战炮可以对步兵造成很大的杀伤,不是以前实心炮弹时代。同时,由于火枪的射速大大提高,还出现了连射步枪。如果士兵冷兵器和洋人作战,还没冲到近战肉搏的范围,士兵已经死伤惨重,几乎崩溃了。
而且,这种战术还需要使用冷兵器一方具有极高的战术组织能力,训练能力和士气,要求极高,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军队能够办到。
从此刻开始,满清就迅速实现了火器化。
甲午战争进入朝鲜作战的清军,已经基本都装备步枪,虽还有佩刀,只是作为自卫武器。
当时的数据是,清军装备先进洋枪23万支,老式鸟枪4万支,一共27万支。
其中,甲午参战部队12万人,有85%装备了枪支,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而清军的火力也很强,甲午平壤战役中,清军平均每人发射了三四百发子弹。
大家算一算,当年步枪很多是单发装填,装几百发子弹需要多少时间。
到了庚子事变时期,清军在平津一代的精锐10万武卫军,基本实现了西式装备,基本放弃了冷兵器。
以最早和洋人开战的聂士成武卫前军为例,兵力1万3000人,装备11毫米单发和连发毛瑟枪共1万支,还有更先进的7.9毫米口径后装毛瑟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
仅仅上面的就有2万多支,比士兵人数还多。
这是因为这些步枪中有比较老旧的11毫米口径火枪。这种火枪使用老式的黑火药,射程近,精度较差,已经有些过时。开战以后,他们会全部更换库存的先进小口径步枪。
即便如此,1万3000人拥有2万多支枪,就问你服不服。
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大量的火炮,57毫米以上新式火炮就有80门,还有老一些的小口径和老式洋炮。
虽然武卫军装备比较精良,但也有装备很烂的部队。
少数的绿营兵和赶鸭子上架的八旗兵,仍然装备不少老式火铳甚至冷兵器。
原则上,此时的绿营兵等同于地方保安,不会和敌人作战。
八旗兵则干脆就是吃闲饭的,连正规训练都没有。
话说回来,这些部队装备坦克也没用,他们不是用来打仗的,一触即溃。
在1900年时,清军应该还有相当部分的部队使用冷兵器。
1861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加上太平军起义的威胁,清政府开始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西方武器装备清军。此后清政府引进、仿造了不少西方的洋枪洋炮,其中不乏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而在1900的庚子事变中,八国联军就在天津等地的军火库中缴获了不少新式的西洋武器,这确实让人觉得清军已经全部换装了西式武器。然而实际上此时的清军装备还是非常繁杂,不仅有最新式的西方武器,也有传统的抬枪、火枪,还有相当数量的清军只有冷兵器。
以甲午战争为例,日军在战争期间共缴获了各类后膛枪10344支,前膛枪、火绳枪、抬枪等就是火器7193支,大刀、长矛、耥耙等冷兵器11764件。我们可以看到,清军的单兵武器中西式步枪只占35.3%。步枪如此,大炮也好不到哪去。署理黑龙江将军增祺向前线所发的172门火炮中,有160门是旧式的土炮,仅有12门是西式火炮。
可见在清军中西式武器的比例并不高。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晚清时因为战事不断,所以清政府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所有的军队都进行武器换装。
此外到晚清时节清政府的八旗和绿营都已经糜烂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八旗作为清政府的根本武力,虽然战斗力低下,清政府还是从中挑选部队,进行西式训练,并换装了西式武器。
但是绿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时无法裁撤,不过除了少数绿营进行了西式改革外,大部分绿营沦落为维持地方的治安力量。这种部队根本不要太强的战斗力,在一些偏远地区用大刀长矛足以。所以大量的清军还装备冷兵器也就不奇怪了。
肯定不是啊... 别说1900年了, 就算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平准噶尔那会,清军编制就是“每百名用鸟枪手75名、炮手5名、弓箭手20名”。虽然这只是计划编制,实际上当时火器比例或达不到计划,但清军自打在努尔哈赤南下干架,见识到火器厉害之后,自家部队中的火器比例一直是不低的。
而1900年那会,清朝于甲午战争惨败后也开始整军改制,组建新军,也就是所谓的“小站练兵”而且已经引入制式武器的概念,比方袁世凯对新军的要求是:步兵、马队一律使用8mm曼利夏步枪、骑枪以及六响左轮,炮队则使用克虏伯75mm14倍径山炮或者日本31年式75mm山炮等。
如果说在此前清军还是以热兵器为主,但编制混乱,且还有部分冷兵器参其中的话。甲午战争之后的新军就是一直正儿八经的现代化部队了(至少编制上可以这么算)
中国有句名言:落后就要挨打。
很多人认为,19世纪后期,大清屡屡被外敌入侵,政府一味割地赔款,是因为武器落后导致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晚清军在对外交战中,都是留着大辫子,手持大刀弓箭和长矛或者抱着抬枪跟现代化的西方军队进行交战。
而在庚子之乱中,大清军队同样使用冷兵器,面对武装到牙齿、拥有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大清将士虽然视死如归,依旧不能守住国门,咽下失败苦果。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事求是地说,那样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说清军在1900年有人使用冷兵器是事实,但是清军主力使用基本都是现代化(当时来说)的武器,和西方军队的武器装备差距不是太大。
大清上层集团虽然抗拒改革,但只限于抗拒政治改革,军事改革上他们一点也不落后,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有人重视武器问题,并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曾经组织洋枪队来镇压太平军,而且收效显著。
曾国藩从中受到启发,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购买了一部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12磅野战滑膛炮。
不久之后,“热兵器”在湘军主力部队中开始唱主角,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塞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枪贵并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清军比美军更早大量使用。
左宗棠的淮军装备更为先进,在1876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的军队甚至准备了刚刚问世15年的加特林机枪;世界上最先进的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也是淮军的必备武器。至于大炮,更是淮军的杀手锏。
君若不信,有史为证:
《详陈攻拔古牧地克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城战状请奖恤出力阵亡各员弁折(1876年9月18日)》中是这样写的:
“二十八日黎明,开花大炮轰动南城,左侧子墙渐圮。大炮测准连轰,城身坍卸过半。城头悍贼潜伏城隈,仰施枪炮,官军标针快响枪、七响枪、劈山炮连发,子注如雨,贼多死者。城南垒中号鼓齐发,南路攻城队伍飞奔齐进,贼犹以枪炮凭墙抵放。官军既上缺口,各以火包向贼纷掷,后队复囊土填壕,一拥而入,将施放枪炮拒贼悉数斩杀。”
其中说到的利名登就是雷明顿M1871步枪;标针快就是毛瑟M1871;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但已经是左军步兵主力枪械。
客观地说,在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完成了陆军的现代化改装。
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都是拼命夸大洋人的武器优势,将自己军队的武器说得一文不值。这样一来可以向朝廷要军费;二来可以为自己作战失败找台阶。
清军为什么会那么快就实现军队现代化,主要归功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建造了几个大型兵工厂,为大清军队现代化插上翅膀。
其中汉阳兵工厂早期的设备,直接从德国进口,1888委员会步枪、毛瑟1907步枪、马克沁重机枪、克虏伯山炮等等,这些都是汉阳兵工厂的主打产品。
金陵制造局是李鸿章创建,武器制造水平和产能也不含糊。该厂1865年成立,1896年开工投产,第一年就生产1,300枝步枪,第二年产量就翻番,产量逐年上升。
大清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显然不是出口的,不仅不会出口,同时还进口大量先进武器,这些武器自然全部用来装备清军。
庚子之乱时,大清的御林军——武卫军,保卫天津的武毅军,已经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跟联军的装备水平相差无几。
这两支清军部队,不但装备有毛瑟1871和1884单发和弹仓步枪,而且装备有现代火炮、马克西姆机枪。
后来开进北京,负责攻打东交民巷外国使团驻地的甘军,则是杠杠的英式装备,以马蒂尼亨利步枪为主。
如果你到美国春田兵工厂博物馆去,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
它可不是一支普通的机关枪,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的,上面还刻有文字:“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
据记载,在入侵天津的战斗中,八国联军从清军手里一共缴获了上百挺这种机枪。
大清军队的新宠北洋新军,装备更是没说的;刚问世不久的斯太尔-曼利夏M1895M步枪,就成了北洋军镇的主战步枪之一。
该枪1890年研制成功,1895年才列装西方个别国家的军队,在一战时它还是主角,二战时还有军队在用;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在组建之后就用上了,你能说大清军队的装备是冷兵器吗?
还是那句话,再先进的武器,如果装备在一支腐败的军队中,那就是暴殄天物,跟烧火棍无异;不管跟谁打仗,只能挨揍,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仍然是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朝鲜再向韩放飞气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朝鲜再向韩放飞气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